十三年间我国从大型集装箱起重机进口国变为出口国,上海振华港机让人看到了我国发展现代装备业的希望——
振华港机崛起的奥秘(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有港口的地方,就要有ZPMC。”13年前,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刚成立就向世界发出挑战宣言。其时,它只有10多个人,资本金仅100万美元,不要说世界港口,即便是国内码头采用的大型起重机,也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
但如今,振华港机生产的集装箱机械已远销48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个码头,ZPMC这个品牌高高悬挂在世界各地的800台岸桥和1450台场桥上。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为连续6年全球市场占有率榜首、连续3年占有率突破50%的世界名牌,振华港机崛起的奥秘是什么?
用领先的技术敲开国际市场大门
大型集装箱机械是世界各著名机械制造商均要生产的标志性产品。出于发展我国装备业的战略考虑,1992年由交通部出面,当时的上海港口机械厂引进外资,取“振兴中华”之意,成立了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
“当时,上海港机厂一年最多也就做一两个门吊、散货装卸机械。”振华港机副总裁田洪回忆说。因为没有技术实力,也缺乏资金,只好一方面参照上海港机厂之前做一些散件时请教国外专家的资料,一方面四处联系安装有国外集装箱起重机的港口,实地参观学习。
“技术模仿”战略初获成功。1992年底,加拿大温哥华港口订单顺利完成,虽然技术含量在今天看来不算高,但中国能够有模有样制造出完整的集装箱起重机,本身已经让整个行业为之震惊。
刚开始,世界各地拒绝承认振华港机的竞标资格。但1995年,凭借温哥华港口项目,振华港机获得了美国迈阿密港口订单的竞标资格,并最终拿到了订单。世界集装箱机械领域也因为美国市场向振华港机开放,开始正视“中国制造”。
“没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就敲不开世界市场的大门。”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对此深有体会。从1992年到1999年,振华一直努力追赶世界领先的技术,通过与德国西门子、瑞典ABB等世界一流的强手进行技术合作,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从全盘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二次开发,进而通过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跨越。为鼓励科技创新,董事会把每年产值的2%作为科技开发基金,这往往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
如今,在全球的著名港口,从加拿大温哥华到美国长滩,从巴西桑托斯到德国汉堡,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都能见到振华港机的产品。
国际名牌,须不断反映世界最新技术成果
市场一直是振华港机技术创新的原动力。2000年,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刚刚推出,振华港机马上意识到,这一“天上”的技术如果能“落地”,对解决集装箱起重机准确装卸货物这一难题将起到关键作用。
2000年,振华港机的技术研发人员结合集装箱起重机的特点,通过自己编写的软件,把原先只能精确到公里的GPS改进成了误差小于15毫米的新系统,庞大的起重机从此可以“心无二志”直奔目的地,起重机达到了每秒6米的运行速度。
2001年,这一带有GPS系统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登上了香港HIT码头。一年后,这项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申请到了专利,振华港机一举成为世界集装箱起重机领域的技术领跑者。
沿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现代化、自动化市场趋势,近年来振华港机的技术创新以加速度领跑:世界首创的用于自动化码头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世界首创的双40英尺箱双小车集装箱起重机、世界领先的RMG/RTG双向防摇系统、运用超级电容技术的环保型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验证通过。
有外电对此评价:“ZPMC在挑战商业逻辑。它几乎可以生产包括电控系统、制动器、减速箱、吊具、高压电缆卷筒和载人电梯等所有的配套系统和元件。”
而管彤贤说:“国际名牌,必须不断反映世界最新技术成果。”
挑战海上运输每一个环节
技术不进则退。现在,世界集装箱运输因为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船舶吨位越来越庞大,对码头自动化装卸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新情况对于已经成功登上世界大型集装箱机械制造商霸主地位的振华港机,意味着良好机遇,也隐含着更多技术挑战。
振华港机“未雨绸缪”的速度明显加快。这些天,上海外高桥集装箱码头正在紧锣密鼓地测试一套新的全自动化装卸系统。在超过6万平方米的试验场上,100多米高的起重机与长达几百米的输送带繁忙运转,大大小小的集装箱一停靠到码头,就会被自动提起,沿着输送带准确无误堆放到集中停靠点。早已等候的运输车会自动沿着特定轨道将集装箱送达后方目的地,让它们自动出关。
这个码头就是振华港机和有关机构合作研究开发的“新型集装箱自动化堆场无人堆放系统”,预计今年底前可以投入工业性运转。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企业的产品能同时在成本和技术上与其匹敌。这向世界表明:中国不仅拥有单个集装箱机械知名制造商,更可以提供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