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倾注50余年心血培育的行业老大,洛轴集团10年人为的衰退,我国轴承工业由此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洛轴的倒下,释放出太多值得思索的信息。
虽然10年没有涨过工资、虽然因重组而解除合同的2000多名工人每月仅有200元的生活补贴(一直到退休年龄),虽然最困难时期曾有职工到食堂捡拾菜叶,但是,笔者接触的多名中下层洛轴人最揪心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年华空掷:
“我们被耽误了,即使企业还能起来,我们还有几年干头呢?”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就是为员工个人带来发展的空间,但是现在,甚至连发展的“希望”也丧失了。
“搞好一个企业很难,搞垮一个企业,一两个人就够了!洛轴走到今天,非天灾而是人祸,是领导的腐败加无能。”2007年1月5日,赋闲在家年逾八旬的洛轴老厂长韩永丰(1985年退休)告诉笔者,脸上的表情异常悲愤。
事已至此,如果真要较起真儿来,还能怨谁呢?洛轴每年的亏损、缴税、负债、新增银行贷款,难道有关主管部门没有掌握吗?难道考核领导班子时不知情吗?为什么非得等到万劫不复的绝境,才有所动作?
2006年下半年,德国舍夫勒、浙江天马、中航一集团,外资、民资、央企粉墨登场,又悄然退去。到了年末,洛阳市委市政府终于从善如流,推动永煤集团与洛轴集团的继续合作。
然而笔者还是心生隐忧。洛阳市洛南新区洛河南岸的黄金地段,王城大桥的西侧,耸立着一栋漂亮的高层住宅楼。该住宅楼2005年竣工,是洛阳市政府财政拨款建造的“突出贡献专家楼”,用于奖励为洛阳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者,其中,有一套竟是奖励给原洛轴集团董事长费安珩的。试问,一个将企业带领到破产境地的国企老总,有何资格享受政府财政的奖励?这样的价值取向是不是应该改变了?
(来源:互联网)